詳細介紹
WSZ-A-0.5地埋式污水處理裝置
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醫院污水處理設備、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口腔牙科診所污水處理設備、衛生院污水處理設備、微動力污水處理設備、玻璃鋼污水處理設備水量型號:3t/d、5t/d、10t/d、15t/d、20t/d、25t/d、30t/d、35t/d、40t/d、50t/d、60t/d、70t/d、80t/d、90t/d、100t/d、120t/d、150t/d、200t/d、250t/d、300t/d、350t/d、400t/d、500t/d、1000t/d。
采用工藝為國內、*的:AO、A2O、MBR、MBBR、SBR工藝。
公司有WSZ-A-0.5地埋式污水處理裝置,現貨、隨時可以發貨提走。
公司根據客戶提供的污水種類、污水水量及排放標準報價、出方案、出圖紙及設計采用工藝。
醫療廢水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病原性細菌,腸道病毒、蠕蟲卵和原蟲四類。具體包括沙門氏菌屬痢疾桿菌、霍亂弧菌、致病性大腸桿菌、傳染性肝炎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基病毒、蛔蟲卵、鉤蟲卵、血吸蟲卵、阿米巴原蟲。我國大多數醫療廢水中細菌總數每毫升達幾百萬至幾千萬個,其中大腸菌群數每毫升廢水大多在20萬個以上,腸道致病菌檢出率達30%~100%,醫院每天排出成百上千噸含有傳染性病原菌的醫療廢水,這些廢水如不及時處理,通過市政廢水管道進入廢水處理廠后,造成處理后水的質量下降,影響人民身體健康。而對于這些危險的多種疾病的潛在傳染源,只有通過廢水處理,從廢水中檢驗出,才可被發現和制止。防治醫療廢水污染是醫療廢水防治的首要目標。具體而言,就是要使醫療廢水排放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
醫療廢水處理工藝:一、氯化法
氯作為一種氯化和消毒的化學藥劑,從十九世紀英國廢水委員會*應用廢水處理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氯化法處理根據投加氯化物的不同又分為次氯酸鈉法、和二氧化氯法。活性炭除氯效果*。
醫療廢水處理工藝:二、臭氧消毒法
臭氧消毒廣泛應用于城市給水、城市廢水消毒。臭氧消毒克服了氯在運輸、儲存和處理過程中的危險。其消毒接觸時間短,能改善廢水水質,是一種優良的消毒劑,臭氧消毒還廣泛應用于食品工業和醫藥工業。臭氧用于醫院廢水消毒,可有效地殺滅大腸菌,小兒麻痹等病毒。臭氧消毒作用不受廢水中氨氮含量及pH值的影響。臭氧也必須現場制造產生,制取有以空氣為氣源制備臭氧和以氧氣為氣源制備臭氧。根據臭氧發生量的大小,其制造成本也不一樣,一般來講,臭氧發生器價格比較貴。由于目前對醫院廢水的排放在GBJ48-83標準中明確醫院排放的廢水不得檢出腸道致病菌和結核桿菌及總大腸菌群每升不得大于500個。或用氯化法消毒時,以接觸時間和接觸池出水中的余氯含量為標準。加之臭氧消毒價格較氯化法貴。
醫療廢水處理工藝簡述:
廢水主要污染物是各種病菌和少量有機物。化糞池出來的廢水經過格柵處理大的懸浮固體后流入調節池,在調節池內調節水量和水質,同時還進行厭氧水解,將部分大分子有機物降解微小分子有機酸;經水解后的水流進生物接觸氧化池進行生物處理,經生物處理后出水進入沉淀池,沉淀池的水通過水泵提升進入接觸消毒池,同時消毒劑與水泵聯動進行同步投加,后出水達標排放。采用“調節池—生化處理—沉淀池--二氧化氯消毒”作為主體處理工藝。該方法具有耐沖擊負荷能力強,處理效果穩定可靠、管理簡單、污泥產量少等特點。
污水處理設施在正式投入使用時,其生化處理裝置均需進行污泥接種、馴化(俗稱調試)。對于規模較大的污水處理設施盡量縮短調試時間,使處理主體盡快投入正常運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通過多個日處理萬噸的污水處理設施的生化調試發現,在生化調試過程中,如果準備充分,正常氣溫下一般7~10d即可完成生化設施的培菌接種工作;10d后就可以對污水進行馴化,20d左右便可進入正常運行。
1.前期準備階段
1.1.物料準備
①污泥準備
對于萬立方米級污水處理裝置而言,其生化池體積較大,為了保證生化池初始污泥濃度,需要準備投加的原始污泥量很大。理論上講,投加后生化池的污泥的質量濃度控制在2500mg/L左右。實際運行時,為了節約成本,調試期間初始污泥的質量濃度可控制在1500mg/L左右,一日處理1×104m3污水生化時間為12h的污水處理裝置為例,調試前需準備含水率在80%的活性污泥約40m3。污泥品種是同類或相似的活性污泥。如有困難,其它活性較強的污泥也可使用。污泥在使用前為保證一定的活性,對待用的污泥需進行噴水保濕處理,在保濕條件下污泥的活性至少可保持15d以上。
②碳源培養寄的準備
生化調試過程中理想的碳源是大糞及淀粉。一般來說調試前期以加入大糞為主,中后期以加入淀粉為主,為接生成本,淀粉可用地腳面粉替代。由于大糞無法事先儲存,因此,事前需和有關部門確定好調試期間需要的數量。調試期間碳源準備量一般按如下原則進行估算。每天投加到生化池的COD量按混合后生化池COD的質量濃度在200~300mg/L水平計,其中地腳面粉COD的質量折算量約為1t[COD]/t[面粉]。大糞的COD折算比較困難,根據經驗,在整個調試期間需100~150m3的大糞。加入大糞的目的除補充碳源外,還可增加生化池菌種的引入。地腳面粉可準備10~15t。
③磷源、氮源的準備
補充碳源一般以普鈣Ca(H2PO4)2為主,補充的氮源以尿素CO(NH2)2為主。生化池COD的質量濃度在300mg/L時估計BOD5值一般以100mg/L計,補充量按m(BOD5):m(N):m(P)=100:5:1折算,每天需補充淀粉2000-3000kg,尿素100kg,補普鈣200kg,質量比按照淀粉:尿素:普鈣=20-30:1:2補給。調試期間需準備尿素2~3t,普鈣5~6t。
另外如有條件可準備10~20kg粉狀陰離子聚丙烯酰胺(PAM)。
1.2.物料化制及輸送設備
由于調試期間需要的物料量很大,加之生化調試無污水進入,池內污水流動性較差,為提高接種速度,需要將污泥及補充碳源盡可能均勻地輸入各生化池內。因此,對于一定規模的污水處理設施設置物料化制及物料輸送系統,對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調試效率是必需的。根據經驗,物料化制池宜設于地下,池內設空氣攪拌裝置,池容積一般在20~30m3。
池內分二區,一區為化制區,該區需設置物料化制及初級垃圾清理裝置;二區為輸送取,設置潛水泵或液下泵,同時在泵周圍設置垃圾同以防泵發生堵塞。輸送管道在生化池附近宜使用軟管以便根據需要調整投加料點位置。另外,物料化制旁設置一個消火栓或供水管,用于化制污泥及其它物料時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