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每天處理10噸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
我們的每天處理10噸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是好設備,用過的都說好,實力廠家用實力說話。
濰坊魯盛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專業生產: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UASB厭氧塔、高效磁分離設備、斜管沉淀設備、二氧化氯發生器、氣浮機、機械格柵、污泥脫水機、加藥裝置等等。
承接:生活污水處理、醫療污水處理、洗滌污水處理、餐飲污水處理、屠宰污水處理、噴涂污水處理、食品污水處理、塑料清洗污水處理、中藥污水處理等各種污水的處理。
深度處理工藝
采用一體式膜生物反應器(GMBR)。用膜分離技術取代傳統接觸氧化法的二沉池和常規過濾單元,膜的高效截留作用使出水水質優秀,濁度接近于零,并可截留細菌等生物性污染物,處理后出水可直接回用。
污泥處理系統
整個系統產生的剩余污泥排入污泥濃縮池,濃縮后的污泥與助凝劑充分混合后進入帶式壓濾機脫水,泥餅外運填埋或再利用,避免污泥帶來的二次污染。
沼氣處理利用系統
對厭氧反應器產生的沼氣進行收集,通過處理之后可直接用于鍋爐燃燒,降低了能源消耗,并節約生產成本。
工藝特點
1)處理設施高度集成,占地少,土建投資省;系統設施的成套設備化便于安裝,可縮短施工工期。
2)工藝中采用了對有機物去除效率高、運行穩定、耐沖擊負荷強的厭氧+好氧處理工藝,確保了對廢水中有機物的有效去除。
3)可回收能源-沼氣,有效降低了運行成本,同時污泥系統采用了可靠手段,避免廢水站剩余污泥對環境的二次污染。
4)深度處理采用技術精良、截污能力強的膜生物反應器,較*的去除了廢水中有機物、懸浮物及衛生指標,保證了處理水達到國家回用標準穩定達標。
污泥回流與二次沉淀
本項目污泥回流是操作中重點控制工序,回流時間、每次回流量必須按工藝嚴格執行,如果污泥回流過量可能會導致生化工序反應過量出現大量的無機漂浮物;如果回流量過少可能會導致生化反應不*,污水污染物超標。污泥回流:每隔4小時回流一次,每次回流量3—5m3,具體回流量根據季節溫度不同略有調整。二次沉淀:污泥在沉淀池內只是初步沉淀,沉淀效果較差,含水量超過90%。這些污泥還要提升至污泥濃縮池進一步濃縮沉淀,提升時間:在污水處理系統正常工作的狀態下,每8小時提升一次,提升時要控制污泥縮池內的水位不要太低,要保持高水位狀態,缺水時要先進行補水,避免提升污泥對已有的池底污泥造成沖擊。
濃縮池內進一步投加助凝劑時期沉淀濃縮,在池底部污泥在缺氧的條件下進一步自我生化反應加速聚集和沉淀。上清液回流至調節池與污水混合繼續進入生化工序。
污泥脫水
污泥脫水是污染物的最后一道處理工序,由于污泥不變運輸和處理,需將污泥高壓提升進入壓濾機,經保壓過濾后,污泥形成泥餅,運至垃圾場填埋或作農肥。過濾液體自流回調節池繼續循環處理。
此工藝各階段的功能各有不同:預處理主要去除油類、色度及懸浮污染物質;主體工藝去除高濃度的CODcr、BOD5及其他污染物,可確保出水達標排放,同時深度處理工藝進一步降低CODcr、BOD5及各種病毒細菌等物質后,出水可達到回用水質要求。
1)預處理工藝
調節系統:通過有效的調節,調節水量、pH,均化水質,避免水質不穩定對后續設備的沖擊。
除油系統:本工藝通過三級除油處理,使廢水中油含量達到國家排放要求,為后續厭氧好氧工藝的正常、 高效運行提供保障。
整個預處理系統在達到以上目標的同時,也去除水中的部分CODcr、色度,減輕后續處理設施的負荷。
“藍天保衛戰”作戰計劃: 2020年PM2.5未達標地級 及以上城市濃度降18%
今年冬天會有更多藍天嗎?相信關心這個問題的公眾不在少數。記者了解到,以成都平原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為全省環境保護“一號工程”,在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監督,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開展聯防聯控聯治等強力舉措下,2017年全省城市空氣質量創下5年來水平。
今年,以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四川制定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劃定全省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強化結構調整、工程治理、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增強人民群眾的藍天幸福感。預計到2020年,全省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3.5%,地級及以上城市大氣環境達標比例力爭超過5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均比2015年減少16%。到2035年,全省大氣環境質量根本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