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柏欣儀器設備廠>>技術文章>>種子的Z佳培育—種子培育箱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直是一個糧食大國,種子就變成了糧食的關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的種子工作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得到了迅速發展?;仡?0多年來我國種子工作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幾個發展階段。
1957年以前是我國種子工作恢復發展階段。1949年12月新中國的*次全國農業會議,就把推廣良種作為恢復發展農業生產的一項重要措施提出來。1952年2月農業部召開華北農業技術會議,制定了"五年良種普及規劃(草案)",提出進行全國性良種普查,積極發掘優良農家品種。
1956年農業部成立種子管理局,同年發出《征集農作物地方品種》的通知,1957年在北京雙橋開辦全國種子培訓班。這一時期,作物良種的生產、供應以農戶自留種為主,調劑部分由農業部門提計劃、糧食部門為主組織收貯、調撥。政府部門的重視和各地農業工作者的積極工作為我國種子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8~1978年的20年間,是我國種子業發展的初級階段。1958年2月,國務院批轉糧食部、農業部《關于成立種子機構意見的報告》;同年4月,農業部在北京召開全國種子工作會議,總結了前幾年種子工作的經驗教訓,根據當時農業合作社集體經濟發展的形勢和要求,提出了"依靠農業合作社自選、自繁、自留、自用,輔之以必要調劑"的"四自一輔"種子工作方針。遵照中央政府的指示精神,各省、地、縣農業部門相繼成立了種子站、良種場,逐步建立起了一支專門的種子工作隊伍,從事著引種、試種、調劑余缺、貫徹"四自一輔"種子工作方針的工作,有力地推動著我國種子事業的進程。這一時期,在品種選育、推廣上以常規品種為主,后期開展了雜交種的引進、選育和推廣。盡管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干擾,但我國的種子隊伍還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種子事業有了較好的發展。
1978年11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我國整個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對外
開放、對內搞活的改革政策,開創了我國種子工作現代化新局面。而早在1978年5月,國務院就批轉農林部《關于加強種子工作的報告》,要求健全良種繁育推廣體系,省、地、縣建立種子公司,并制定了"種子生產專業化,種子加工機械化,種子質量標準化,品種布局區域化,以縣為單位統一組織供種"的"四化一供"種子工作新方針。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各省、地、縣相繼在原種子站的基礎上建立起行政、技術、經營三位一體的國營種子公司。農業部先后在全國460多個縣進行"四化一供"的試點工作。1981年,全國品種審定委員會成立,隨后各省也建立起地方品種審定委員會,進一步健全了種子機構,壯大了種子工作隊伍,全面開展起糧食、油料、蔬菜等主要農作物品種的試驗、示范、審定、銷售工作。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子公司的良種經營工作蓬勃開展,良繁基地、倉儲設施、加工運輸機械、質量檢測儀器、配種育種儀器種子發芽箱和光照培養箱等等都有了很大改進,種子工作的實力逐漸壯大。
1995年制定并實施的"種子工程",啟動了我國種子行業行政、經濟體制的真正改革。多年來,我國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即便是改革開放開始制定的"四化一供"種子工作方針,也是計劃經濟的產物。隨著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我國的種子工作在發展中表現出四大問題:
1.經營規模小、全、散,限制了優勢的發揮。我國種子體系是按行政區劃建立的,各?。▍^)、市、縣甚至鄉鎮都有自己的種子部門,實行"區域割據"式的自給自足經營方式,好的種子進不來也出不去,限制了優勢單位優勢的發揮,弱勢單位則在勉強維持。
2.經營種子多、亂、雜,阻礙了專業化、商品化。同時,小而全的經營方式難以發揮地域、專業優勢,難以向專業化、商品化發展。
3.政、事、企不分,不利監督、管理。一個地方的種子部門常為一班人馬,多塊牌子,既搞經營,又搞管理,結果造成管理不到位、經營也搞不好。
4.育、繁、推脫節,限制了新品種的選育。育種的不賣種,賣種的不育種甚至不懂種,導致科研單位育種經費不足,而種子公司無新品種經營,且優種不能優價,種子商品化程度低。
我國種子業的狀況已難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難以滿足社會化大生產和集約化經營的要求,更難以與經濟接軌參與競爭。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促進我國種子業的快速發展,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種子工程,并將其列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明確提出要"突出抓好種子工程,加快良種培育、引進和推廣",并要在20世紀末至2010年基本實現。
我國到目前基本上已完成了預期的計劃,對于種子行業的發展,我們有更多的期待。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